|
新三板:拓荒之路
发布时间:2014-12-19 18:20:30
自去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来,新三板扩容已经一周年,在这一年里,这个曾经只有几百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挂牌的场外市场,却承载了监管层关于资本市场改革的各种尝试,在经历挂牌企业扩容、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实施做市交易制度后,新三板有了飞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众多新的难题。
挂牌企业数量直逼主板 在2013年以前,在市场人士的眼中,新三板不是中关村几百家挂牌企业自娱自乐的“象牙塔”,就是主板退市股票的“收容所”。挂牌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盈利能力未知,新三板总是在主板指数的涨跌中被忽略。 就在去年这个时候,国务院的《决定》给这个被资本市场遗忘的孩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决定》不但给了新三板全国型证券交易场所的地位,所有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挂牌的规定还为其在这一年以来的扩容奠定了基础。 在今年1月285余家企业集体挂牌一举超越中小板企业数量后,新三板扩容的步伐越来越快。从最初的355家挂牌企业,到如今(截至官网11月14日数据)的1454家,短短一年之内,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数量增长了310%。如果算上明年1月之前在审的700家待挂牌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数量已经可以和沪深主板市场媲美。而新三板的市值也由去年底的960亿元,上涨至10月末的33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也不再局限在科技类企业,也包括环保、传媒、出版、文化等企业,不但如此,一批农村信用社及私募基金、小贷公司等不可能在主板上市的金融企业也纷纷登陆到新三板。 注册制试验田 “与A股企业IPO需要经历多重审核以及漫长的排队相反,挂牌新三板相对容易得多。”新三板某挂牌企业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正是为何公司选择新三板挂牌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挂牌门槛低、企业融资需求大,才有了新三板的迅速扩容。” 说到新三板的低挂牌门槛,诸多挂牌企业老总可谓喜闻乐见,但在新三板董事长杨晓嘉看来,这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由证监会审核,而股东人数未超过200人的企业挂牌只需股转系统核准,也就是说,与A股市场要求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相比,新三板可以称得上无门槛挂牌。 “对挂牌企业不设财务标准,完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这是新三板区别于主板很重要的事情,发展初期,我对这件事情心里并没有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杨晓嘉表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来看,不设准入门槛这一步算走对了。在已经挂牌的1000多家公司当中,营业收入5000万元的公司占比48.8%,净利润500万元的公司占比56.8%,没有盈利和亏损的企业只占20%。这充分体现了注册制改革的精神,不设财务门槛不仅没有降低市场质量,反而使市场发展很稳定。”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把新三板这一大胆的尝试看做呼之欲出的注册制改革试验。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新三板主要以强调信息披露的完备、准确、及时、透明、公开为核心。站在保护中小股民角度来讲,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强调信息披露。”
券商转型的试验田 摘自:北京商报 |
|